「Pivot」這個詞,在創業圈幾乎是家常便飯。我第一次聽到這個字,是在 2018 年。在商業中意思是代表的公司產品或是獲利方式轉向、調整方向。
從一開始的產品構想,到產品上線後的反應,並沒有人能一次就走在正確的道路上。而真正能走下去的,通常是願意改變的,或是被 VC 壓著改變的人,學習、再出發的人。
許多創業者一開始的想法是基於遇到痛點,並且假設大家都有這樣的問題存在需要被解決,也相信我們的解法能被接受。但市場是否認可,往往要經過一段實際運作的檢驗。當這些初始假設與市場現實出現落差,不轉向通常就等於走向失敗:經費燒完,或是人員覺得沒有未來而離開。因此,我們都會再有一定成果之後,透過 KPI 或是一些指標衡量我們是否需要針對經營調整。這是一種快速學習與動態調整的策略。
Pivot 通常有幾種方式進行調整:
通常創業者聽到改變方向時,認為那代表放棄最初的願景,包括我也是。但事實上,大多數成功的企業都經歷過多次 Pivot,過程中保留了核心的想法,調整了達成願景的手段。例如 IG 最早是一個功能複雜的打卡與照片分享 App,後來創始人聽了女朋友的建議之後,砍掉所有非核心功能,只留下照片濾鏡與分享,才成為如今被 FB 高額收購的 Instagram。
其實前面的幾個問題發生時,就可以嘗試調整方向。基於資料與資訊、使用者的回饋與商業邏輯的嚴謹調整。Pivot 其實呼應前文的,總體戰略不變,但是戰術可以根據實際的情況進行調整。